張銘清事件與陳雲林事件,確實已經造成國內的動盪與恐慌。事件餘波彷彿平靜下來,但是暗潮洶湧的態勢卻未嘗稍減。馬英九總統可能已經意識到未來發展的嚴重後果,遂分別接受報紙與電視的專訪,再三強調他維護台灣主權的立場沒有改變,並重複表示他無法接受「賣台」的指控。
以總統地位的高度不斷澄清外界的指控,這件事本身就是以透露某種程度的信心危機。身為國家元首,尤其是民選總統,選擇站在自我辯護的位置,企圖說服人民相信他的立場,無疑是一項冒險的事。總統有了第一次辯護,日後層出不窮的辯護就會緊跟而來。
「賣台」的指控,是非同小可的事。台灣政治環境已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更開放而健康,國民黨也是不停接受民意檢驗而轉型成為民主政黨。擁有雄厚選票支持的馬總統,照理說應該是贏得人民的信任,如今卻必須揮汗自我澄清,顯然距離民主政治的條件還有很大落差。
台灣社會 還在反共恐共
台灣社會可能已經轉型,但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並沒有充分得到解決。其中最大的癥結,恐怕就在於國民黨從反共到親共之間出現了斷層。馬總統應該注意到,台灣社會基本上還停留在強烈的反共思維。這種反共氛圍的形塑,是在戒嚴時代由國民黨統治所釀造出來。經過數十年的白色恐怖與思想檢查,島上住民不僅高度反共,甚至帶有極度的恐共。由於長期生活在蒙蔽的情況下,台灣人民對於中國的認識始終處在盲昧狀態。
國民黨與中共開始建立對話時,正是民進黨執政時期。具體而言,國民黨是站在民進黨的對立面,驟然到達北京與中國領導人握手言歡。被反共教育培養起來的台灣人,他們思考中的反共情緒還在燃燒之際,卻發現國民黨領導者的政治立場已有了急劇的翻轉。被棄擲在歷史情境中的台灣人,能夠輕易接受這樣的政治現實嗎H
台灣並不是不能與中國啟開和解的對話,特別是民主政治益趨成熟的今天,對話空間應該是可以開拓的。不過,從反共到親共的發展,可能還需要填補一個橋段,而這個橋段有待更長的時間來構築。到今天為止,國民黨從來沒有提出具體的論述,一方面對過去錯誤歷史做具有說服力的解釋,一方面對於國共之間的言和也做能夠使人理解的陳述。在民主社會,為什麼國民黨說了做了就算數?那些在反共年代付出青春、付出生命的台灣人就不算數嗎?
國共論壇 應先正視歷史
張銘清與陳雲林的訪台,投射的強烈信息是國共之間的合作,而並不是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和解。歷史上的國共合作已有先例。第一次國共合作,是聯手對抗軍閥。第二次國共合作,是攜手對抗日本。現在是不是正預告第三次國共合作,對抗的竟是台灣人民?
只因為來自中國的兩個小官員來訪,就可製造台灣內部那樣巨大的動亂,這是歷史陰影的一個反射。如果馬政府以為這動亂「只要撐兩天就過了」,便未免太低估長年以來所蓄積起來的反共情緒。國共論壇絕對不能取代台灣的民主體制,更不可能輕易消解國民黨反共教育的成果。和解的道路必須放在民主架構來開闢,這條路還很漫長。如果不要傷害台灣民主,馬總統應該是優先面對歷史問題。正視歷史,才能回歸現實。
【2008/11/27 聯合報】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