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由時報刊出的是刪減版「洪一峰那個年代」

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10/new/feb/26/today-o7.htm

原文比較完整交代歷史背景

寶島歌王洪一峰的那個年代

寶島歌王洪一峰辭世,似乎也帶走了我父執輩那代五、六十歲以上臺灣人的歷史記憶。而現在的年輕人,也幾乎都不知道那段過去的歷史。洪一峰的歌曲「舊情綿綿」、「思慕的人」、「悲情的城市」等,正是唱出那年代,大批「沒水準」的中南部鄉親,離鄉背井到工廠、都市拚出臺灣經濟奇蹟的思鄉情懷。

一九五0年代中期到一九六0年代中期,是臺灣河洛語(俗稱臺語、閩南語)電影最蓬勃的時候,電影產量高達上千部;之後在國民黨「反共愛國」與國語政策下,反共愛國電影取代了臺語電影。此外,在一九六二年臺視開播的初期,臺語節目也極受歡迎,因為當時高達百之七十五的臺灣人口母語是臺語(詳見一九六八年台大教授陳紹馨著作「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」)。

然而,在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當下,國民黨以少數人的統治語言強勢壓制臺灣當地的語言---客家話、臺語、原住民語言。國民黨政府早在一九五六年就正式禁止學生在學校講「方言」,違者除了罰款還可能得掛狗牌懲罰;但可笑的是,假如學生講的是上海話這種方言,卻不會受罰。

由於廣播電視在一九六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,國民黨進一步將手伸進其中。一九六三年,國民黨政府公布了「廣播及電視無線電臺節目輔導準則」,規定節目語言的方言不能超過百分之五十。一九七二年十二月,國民黨文工會明令,今後的電視節目必須減少方言節目。一九七六年的「廣播電視法」更是嚴苛,其中第二十條規定:「語言應以國語為主,方言應逐年減少」。「廣播電視法」施行細則第十九條:「….國語播音之比率調頻廣播電臺及電視臺不得少於百分之七十。使用方言播音應逐年減少,其所佔比率,由新聞局視實際需要檢討制訂。」之後,對於節目語言的限制,都是國民黨政府新聞局說了算;而當時的史豔文,就是被國民黨所殺的。

一九八七年七月六日,立委洪文棟質詢新聞局長邵玉銘:「閩南語歌曲每天只能播出(唱)兩首,外國曲都沒限制,這也是很古怪的規定,人民沒有聽的自由。」洪文棟的質詢,解釋了國民黨政策的荒謬,也使得洪一峰的歌曲在當時只能在民間流唱。如今,國民黨政府要員竟還有臉表示,對洪一峰的辭世感到不捨與遺憾?而且,寶島歌王洪一峰的那個年代,就是馬英九他們心中最美好的年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tt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